最近一段时间,华中师范大学教古代文学的教授戴建业老师火的猝不及防,讲课的片段在某音上获得3206.7万的播放量,粉丝也迅速增长到了169w人,成了网红。除用“麻普”魔性解读古诗词之外,他也在教育孩子提出了很多值得我们父母深思的观点。
昨天看他的一段短视频,说自己带了一票博士生,但从小重点培养的儿子,却非常讨厌文学乃至文科,最终走向了数学的道路。他自己分析原因,或许自己要求太严格,总在儿子写作文时批评孩子,导致他对文学都产生了抵触情绪,但也因此爱上了数学。
很多时候,我们希望孩子能继承自己的专长,或者弥补父母某种缺憾。总是在孩子很小的时候,就刻意安排,却往往事与愿违。孩子非但没有朝我们预计的方向前进,反而对家长设计好的目标产生了抵触情绪。那么,到底如何做,才是让孩子“学习上瘾”的正确打开方式呢?
从孩子的兴趣出发
我有一个表妹,中央音乐学院科班出身,妹夫也是音乐世家。两个人结婚后生了个漂亮的女儿,就一心想要把她培养成音乐家,孩子争气听力特别好,三四岁就能盲听辨音,但是她真正的兴趣却是舞刀弄枪。父母高压下练琴到小学,孩子逆反得很厉害,甚至有一次还试图砸钢琴,后来慢慢就放弃了。
我们想让孩子爱上学习,或者爱上学习某种技艺。最重要的是做好正面引导,或者帮助他们在这件事当中感受到快乐,让他们产生兴趣。
因为,无论是学习还是弹琴、练功,开始其实都是相当枯燥的,之后还会遇到很多困难。为什么有人能坚持,有人却容易放弃呢?最核心的动力还是兴趣。
让孩子对某件事儿产生兴趣的方式无外乎两种。第一种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快乐,举个例子,在我家有两个非常喜欢足球的人,一个是我先生,一个是哥哥。哥哥对足球的喜爱,完全是看到了爸爸的快乐引起的。
很小的时候先生带孩子出去散步,总是会带个足球,带球、颠球自己玩得不亦乐乎。周末他们业余队比赛,我也会带孩子去围观,不管赢球输球,爸爸总是比平时开心很多倍。妹妹还小不懂事儿,哥哥却对足球越来越有兴趣。很想知道是什么让爸爸这么开心?
而第二种方式就更加直接,让孩子自己去体会这件事情中的乐趣。这种乐趣有时候是我们引导的,有时候是孩子自己发现的。当孩子自己发现了乐趣,家长先保持观察。然后试着去理解,别因为自己的狭隘,去打击孩子的兴趣。
有次我带着妹妹在小区散步,遇到一对母子。小男孩蹲在草丛里看西瓜虫,偶尔用手戳一戳。母亲马上皱眉头:“别用手碰,多脏啊。”我在旁边暗叹:“一个未来的达尔文,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了。”
戴建业四个字道尽教育的误区
在另外一篇文章中,戴建业教授反思了一下,自己对儿子的教育:为什么作为一位文学博导,自己刻意培养的儿子,却走上了数学的道路?他给出的答案是“用力过猛”,四个字道尽教育的误区。戴建业教授坦言:
“太太从怀孕时就背唐诗做胎教”、
“两岁开始认字”、
“不到四岁恨不得背会《康熙字典》”、
“最恐怖的是一年级就教孩子写作文,弄得他一听文学就想吐。”
他对儿子的一系列“骚操作”,其实在很多当代父母身上也能看到。有时候是为了满足自己小时候的遗憾,比如自己想要学跳舞,但小时候没条件。有了孩子不管她愿不愿意,一到年龄先送去学芭蕾。
有时候是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情感兴趣,就马上冲上去,一顿安排。如果这种兴趣再是父母擅长的,难免要求严格,在一旁指指点点。最后导致孩子刚刚燃起的兴趣之火,就被父母的“热情”熄灭了。
说说我家的例子吧!哥哥刚上小学时,因为家里只有一个孩子,加上我研究了很多年教育理论,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。结果发现越辅导他越不喜欢学习,进入了恶性循环,亲子关系也备受影响。
但等妹妹上学后,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妹妹身上。只是偶尔点拨哥哥两下,检查一下学业成果。却发现他比之前更自觉,对学习也更有热情了。
所以说,家长对孩子有期望是好事儿,但也要尊重他的选择和兴趣,而非一味去要求。你对孩子学习的强硬态度,恰恰是他跟你目标背离的原因。
“鼓励”式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
在和妹妹同班的家长们聊天时,有位同学的妈妈说:“现在的孩子太难搞了,都说鼓励教育能让他们主动学习。每次她写作业时,我都会花式鼓励。结果你猜她说啥?她说妈妈你别套路我了。”
前阵子,整个亲子教育界都在强调“鼓励”教育的重要性。但大家却好像陷入了“鼓励教育”的误区。认为鼓励就是说几句漂亮话,有的家长甚至还相当敷衍。什么“宝宝你可真棒”“你这次又进步了。”、“这都知道,你可真聪明。”孩子每天在成长,我们鼓励他们的方式却没有与时俱进。
因此,就会出现妹妹班上那位同学父母遇到的状况,孩子觉得你在“套路”他。其实鼓励孩子的方式千千万,但是“真诚”绝对是第一条。要达到真诚,从爸爸妈妈的认知层面,要了解两个底层逻辑。
第一:了解孩子的能力范围
有些粉丝发来私信,或者在阅读课上咨询我,大班孩子写字太难看怎么办?这样问的父母一个是太心急;一个是不了解孩子的能力边界。写字是复杂的精细运动,大班的孩子对力量的掌握还不那么熟练,字写得歪歪扭扭,跟认真不认真没直接关系,主要是运笔能力的问题。了解到这一点,才能真心的为孩子写好的一笔横,一笔竖叫好,给予他发自内心的鼓励。
第二:发展型思维
另一个需要爸爸妈妈建立的思维模式是“发展型”思维。邻居妈妈有次在电梯里遇到我,对我抱怨自家儿子:“他真是太粗心了,再这样下去大学也考不上,一辈子就完了。”事实上,她的儿子和妹妹一样才小学二年级,根本谈不上什么一辈子!
孩子的能力和秉性是能发展和改变的,并非一成不变的。只有建立这样的思维模式,我们才能为孩子的每一次进步而喝彩,和他一起盯紧自己的目标。而不是总平行对比,用“长人家孩子威风,挫自己家孩子锐气”。
凌晨妈妈来叨叨:
唐代名相魏徵对唐玄宗说: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这句话也适合我们教育孩子时来运用。育儿理论这么多,除了去了解脑科学、心理学理论,听听过来人对教育的反思,比如文学教授戴建业的感慨,或许你也会有所思,对孩子的学习不再“用力过猛”了,难道不是吗?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